12月3日,作为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由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主办,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中国食品与健康智库论坛”召开。本次论坛聚焦食品与健康,特邀政府部门领导、行业权威专家、业界领军企业代表等200多名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探寻产业合作的新模式、新良机。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嘉宾们频频提及的关键词之一。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郭奔胜致辞时表示,在由传统食物向现代食物、单一食物向多元食物的转型中,食品安全也从传统的粮食安全提升到内涵更加全面丰富的食物安全。食品行业应立足创新,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食品产业新格局。“中国食品与健康智库论坛”是瞭望周刊社着眼于发挥媒体型智库优势,打造中国食品健康领域高端交流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与会者能展现自身优势,加强务实合作,为推动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解决了“能吃饱”的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吃得更安全,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在毕井泉看来,餐饮业食品安全、加工业食品安全以及食用农产品安全三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带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长期努力。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毕井泉建议,要把食品造假掺假贴假标等危害健康、侵权行为提高到危害公众利益、危害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危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推动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入刑,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现象,才能真正营造保护创新、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一级巡视员李泰然在发言中表示,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推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和教育支撑。
“随着我国食品生产和消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食品安全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黄敏表示,要全面提升食品生产安全水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源头质量控制;二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风险排查防控;三是努力提升研发能力,赋能产品提质升级;四是培育食品安全文化,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五是凝聚社会合力,推动食品安全共治共享。
在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看来,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
“当前,强化食品安全工作,不能仅盯着有毒有害食品,不能仅停留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两个责任’的层面,而是要进一步深化、丰富食品安全的内涵。”刘兆彬说,新时代、新阶段,应树立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五大内容的新食品安全观。
除了“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
“当前,中国公众饮食消费已经从以保障数量安全为主,逐步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所以中国食品市场正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营养健康食品消费市场。”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看来,食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应该加大研发设计力度,多产出符合人们饮食健康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健康营养新产品、新品种。
忻州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刘卓良在介绍忻州杂粮产业发展情况时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提升,饮食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杂粮逐渐成为“营养健康”的代名词。忻州市杂粮具有规模大、种类多、品质优、产业基础实等突出优势,近年来地方坚持“六化”引领,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杂粮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挺进大市场,在全国农业版图中彰显忻州作为“中国杂粮之都”的地位。
推动食品生产加工向营养健康方向转型,标准体系的升级不可或缺。
“标准是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食品生产企业经营和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依据。好的标准可以推动食品行业向高水平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司长高延敏认为,骨干企业应主动提高部分食品营养健康指标,按照高水准进行加工生产,让更加营养健康的优质食品不断进入消费市场。
打造世界一流的食品健康产业
企业是市场主体,打造世界一流的食品健康产业,需要从企业建设做起。
蒙牛集团副总裁魏薇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蒙牛通过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核心技术持续投入、提升数智化水平、企业内部文化建设等方面,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用全球最严格质量标准在为消费者打造一杯好奶。面向未来,蒙牛将继续严格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安全、优质、营养的健康产品。
老乡鸡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老乡鸡目前已是中式连锁快餐全国第一品牌,在全国有1200多家店面,每天就餐人次70多万,企业有22000名员工,目前店面开设在北京、上海、深圳、安徽、湖北、江苏、浙江各个地方,每年接待6亿人次。
“餐饮一定要让顾客吃的放心。“老乡鸡集团副董事长束小龙说,作为中式连锁快餐全国第一,老乡鸡在全国有1200多家店面,每天就餐人次70多万,公司采用数字化创新模式、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等保障多渠道的食品安全。在保障食品安全基础上,老乡鸡非常注重新鲜与健康,倡导生态理念回归,并致力于推动正宗的中式快餐走出国门,走向全球,通过中式快餐传递中国美食文化。
近年来,忻州市不断推动代州黄酒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优良品质的北方黄酒品牌。2022年,代州黄酒被列入山西省首批10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镇。
山西雁门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福田在会上介绍了有机杂粮和特色健康产品。他介绍说,山西号称小杂粮王国,生产杂粮很多,地处北纬38度,昼夜温差大,生产过程使用传统农家肥比较多,有利于杂质功能性形成,有莜麦、小麦、玉米等粮食,已被相关部门认可,这些不少都是很好的黄酒酿酒原料,对健康大有裨益。
在圆桌研讨环节,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疾控中心、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的专家和国内食品健康企业代表围绕“食品安全助力健康中国”“国民品牌如何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对话,分享食品安全保障、健康促进、品牌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并为进一步推动食品健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健康中国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这个目标下,小仙炖以传承中国千年滋补文化为使命,以鲜炖燕窝为载体,让中式滋补回归主流生活方式之选。”小仙炖鲜炖燕窝副总裁张勇在论坛上表示,创业初期,小仙炖深刻洞察到传统的燕窝滋补的痛点和难题。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吃到一碗新鲜、营养又好吃的燕窝产品,小仙炖开创鲜炖燕窝全新品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中式滋补的健康生活方式。
作为现代中式滋补的代表,小仙炖的使命就是让滋补更简单,传承中国千年滋补文化,做好燕窝的同时,该公司一如以往坚持品牌引领、创新突破,已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研究其他类别的中式滋补,后续还会推出一系列新产品。
景田集团副总裁郝利年在论坛上表示,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点,是企业的生命线。景田集团参与了行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相关产业政策和规范的修订,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的一些指标是高于国际标准的。百岁山是矿泉水行业的全国销量首位,百岁山从源头做好控制,采用地下深部循环矿泉水源,它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及其微量元素。同时,百岁山的整个生产系统当中还设定了食品安全自动检测系统,全链路保障食品安全。
本次论坛上,忻州市与有关企业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瞭望智库联合“数字品牌榜”研究机构发布“2023中国食品行业品牌美誉度指数年度报告”。同时,论坛现场揭晓了“2023中国食品与健康年度品牌”和“2023中国食品与健康示范企业”,北京稻香村、海南京粮控股、百岁山、蒙牛、洽洽食品、小仙炖、老乡鸡、元气森林、达利园、汤臣倍健、东方果园等企业上榜。
当天上午,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主办,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忻州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博鳌召开,来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北京市食品协会,以及京粮控股、北京稻香村、洽洽食品等6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忻州市杂粮产业创新发展、品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此外,“忻州之夜”品鉴会于2日晚在博鳌举行,忻州市充分展示了城市形象和产业发展优势,引起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就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其中提到“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前,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要“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我们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指明了前进方向。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作为流域经济,长江经济带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既是直面共生共存现实的需要,也是担负共同治理使命的需要。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为长江流域沿江省市贯彻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路径,有助于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
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不仅要注重各个省市的特色与需求,还要追求区域内部的协调与统一,以共商绿色发展推动省际合作迈向新阶段。既要看到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迫切需求,也要关注到每一步具体实践中沿江省市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挑战,不断调整和优化省际合作策略和方法,拉紧合作纽带,稳步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通过省际共商,沿江省市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全流域的视角谋划生态与发展的融合路径,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
在长江流域生态共治实践中,生产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生活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关系着生产与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共治长江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政策以及行之有效的区域协作机制,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推动沿江省市全域共建,既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又要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当前,全域共建可优先建设长江生态廊道,将流域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的多个生态节点链接形成生态网络,既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和交换,也为区域间的水资源管理、环境治理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是流域居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发展共享不仅意味着将长江流域的生态优势共同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还包括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共同呵护生态环境成为沿江省市各方主体的自觉行动,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建设,解决好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财富的有效转化、合理分配问题,更好实现长江流域区域协同融通,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光明日报)
(作者:文传浩、张智勇,分别系贵州发展制度保障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