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预判今冬明春呼吸道疾病总体形势、流行特点、发展趋势,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每年秋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有关。根据监测,目前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体引起,都有相应的成熟治疗手段,未发现新病毒和细菌导致的新发传染病。因此,公众不必过于担心甚至恐慌。
经过3年多的抗击新冠疫情斗争,我国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经验,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药物储备是充足的,应急方案、防控措施是得力的,完全可以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眼下仍需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做好健康科普宣传,让群众更加安心放心舒心地看病就医。
科学配置医疗资源,畅通双向转诊通道。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做好分级诊疗,畅通转诊渠道,跨科跨院调剂人员,保障医用物资供应,推广互联网医疗,最大限度提高接诊能力。发挥医联体作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性感染的诊疗能力和重症识别转诊效率。进一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应开尽开,根据患者数量分开午间、夜间和周末门诊,延长服务时间,不断优化挂号、检查、缴费等救治就诊流程,方便群众就医。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疾病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筛选出“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应对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历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突出优势,可以大有作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普及中医药防治疾病知识,不断提升防治效果。
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不断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有呼吸道症状时要做好防护,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家庭、单位内交叉传染。大医院人员密集,等候时间长,交叉感染风险较高,家里如有儿童患病症状较轻,建议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流感等疫苗供应保障和接种服务,老年人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尽早接种疫苗,降低患病风险。做好个人防护,不带病上班,不带病上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人民日报 白剑峰) 【编辑:房家梁】
城市“升级”的启示(评论员观察)
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广东东莞的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继广州、深圳后第三座达到超大城市规模的城市。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东莞缘何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从长周期解剖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找到共性规律。
城市的“扩容”,往往是产业集聚而后吸引人口涌入的结果。东莞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纬。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落地。自此,东莞充分利用区位、土地、人力、政策等比较优势,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制鞋、纺织、服装、玩具等产业迅速崛起,新产生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传统农业县逐渐蜕变为“世界工厂”,甚至有了“东莞一塞车、全球就缺货”的说法。可以说,产业兴盛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是吸引人口聚集的“磁石”。
城市的“升级”,必须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中,东莞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临低端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大城市病”治理等一系列难题。弃老路,走新路,就得换思路。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更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优化产业布局是突破口。东莞以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顶住了外部冲击、走出了发展新路,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达到千亿级规模。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人才向这片热土涌来。产业高端化、产值高附加,带来城市人口年轻化、人才高端化,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座城市才能增强韧性,永葆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人口持续增加,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放宽户籍限制,扩大惠民政策覆盖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些年东莞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受市民欢迎的民心工程。无论职业、年龄,来到这座城市拼搏奋斗的人,都能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公共资源。“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一名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感慨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农民工,这令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城市不仅是聚集人的空间,更是服务人的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为人们追求梦想免除后顾之忧,才能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东莞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产、城、人之间的深刻关联。在城镇化的“上半场”,有产业、有就业,就能比较容易地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如今,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拼的是更多生产资源要素的集聚、更多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更多创新创业人才的扎根。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提升治理水平、涵养良好环境,才能更好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在东莞,曾经有一个“辣椒指数”,指的是卖菜的阿姨能根据辣椒卖得好不好,更早感知经济冷暖。如今,正发挥同样功能的“咖啡奶茶指数”,反映出年轻创业者、科研工作者等为城市注入的新动能。城市的日新月异,离不开人的蓬勃向上。以“尽精微”提升治理效能,以“变则通”激活创新动能,定能不断实现个人奋斗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人民日报 盛玉雷)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