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经济作用持续显现。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动力和问题挑战并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人口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释放巨大消费潜力,而且可以为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一方面,要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易地搬迁,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补齐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新基建等公用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有效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进一步夯实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内各类人才、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效率,缩小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内城乡要素合理畅通流动,更好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要以同城化为方向,推进都市圈在生产力布局、公共服务供给、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实现协同、融合,更好释放都市圈潜能。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等问题。对此,需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安全宜居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更好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要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完善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风险隐患排查、预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救援等能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顺应县城人口变动趋势和发展分化态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挖掘县城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富民产业,拓宽县城就业空间。要建立联结城乡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具体而言,要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污水处理等设施,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荣西武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
12月2日,以“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落下帷幕。500多家分布在各自产业链条上、中、下游关键环节的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美国参展商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20%。这表明,加强供应链合作,拒绝“脱钩断链”,是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的共同心声。中国也通过主办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向世界展示了中方始终坚定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大国担当。不过,就在全球共同奏响供应链合作的强音之时,“脱钩断链”的杂音再次出现,个别国家以“安全为由”颠覆全球现有供应链网络的小动作频频。
如果说,中国政府对待全球供应链合作的态度以“包容合作”为底色,那么,美国政府则是以“脱钩”“抢夺控制权”为特征,这从近期两国的动作就可见一斑。
据香港《南华早报》12月3日报道,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吴国安接受采访时称,美国要求那些将业务转移到越南的当地出口商遵守“不成文规则”,即不得在中国内地或香港注册公司,必须在新加坡注册,否则将受到美国的全面抵制。此前,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宣布成立白宫版的“供应链韧性委员会”。与之配套的30条新措施,据称旨在“加强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供应链”,减少医疗产品对所谓“高风险外国供应”的依赖,加强对半导体供应链的“监管”等等。其本质依然是搞“脱钩断链”“另起炉灶”。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第一科技强国,美国对于全球供应链网络的疑虑甚至恐惧,荒唐得有些可笑。全球供应链网络是在全球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资本实力雄厚的美国公司不仅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更是受益者。时至今日,美国公司依然位于很多产业链的最顶端,分走了整个产业链利润蛋糕中最大的那一块。然而,美国政府却认为,美方不仅要享有最丰厚的利润,还应将所有的控制权牢牢捏在手里。可见,美国的焦虑感并非来源于简单的利润分配问题,而是霸权思维使然。
因此,美国不断泛化所谓“国家安全”问题,企图将供应链合作“武器化”,变成维系美国霸权永固的工具和阻碍别国发展的利刃。而过往的经验一再证明,用行政手段破坏历经几十年自发形成的成熟供应链网络,无异于螳臂当车。近年来,的确有外资企业迫于美方压力将供应链移出中国,不过,中国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科研水平、成熟劳动力方面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又让这部分移走的供应链也只是形式上与中国“脱钩”而已。
此前,美国哈佛商学院经济学者劳拉·阿尔法罗和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副教授达文·楚共同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美国以为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就能降低对华依赖,可产业链经由越南和墨西哥等国再分配后,其实,美国和中国的间接供应链联系仍完好无损。凭空增加的中间环节,只是让中国损失了点组装费,但增加的成本却由美国消费者埋单。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此前也发布报告称,美国拜登政府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的进口来源地中,中国占比平均超过30%,对华出口在整体出口中的占比约为20%。虽然美国通过加强与“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的关系,努力使其疏远中国,但这些国家的对华经济依存度却不降反升。
近来,美国的通胀水平持续高位运行,直接拉低了拜登的支持率。而美国强行拆解、重组全球供应链的行为,便是推高其国内通胀的原因之一。这样看来,在出台本轮“供应链新政”时,拜登政府将其标榜为“美国赢得21世纪竞争的开始”,或许既为安抚国内反对的声音,也为自己壮胆。不过,美国巨头企业齐聚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用实际行动驳斥了美国政府:“脱钩断链”换不来优势,更赢不了竞争,深化合作才是出路。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