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5日电 (记者 李姝徵)古典舞、爵士舞、瑜伽……上海市民陈乐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浦东新区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上新”了一批夜间“培训课程”。
“我报了爵士舞课程。上了半个学期了,体验特别好。”在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乐说,离家步行只需10分钟,课程价格却只有培训机构的三分之一。“家门口”的“艺术夜校”服务让她直呼:“真香”。
而这些“真香”课程,源自上海浦东新区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率先探索。
上海浦东率先探索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新范式。民众正在体验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的瑜伽课。上海市浦东新区官方供图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因超65万人争抢1万个课程名额而“火爆出圈”。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爆,既体现了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急需官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场馆五点准时闭馆,青年五点未必下班;人群基本“老老小小”,活动总是“不新不潮”……三年前,上海浦东新区瞄准民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诸多痛点,率先探索延时服务。
以浦东新区周浦镇为例: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采取“早延时”“晚延时”,将服务时间拓展至早上6时至晚8时30分;位于周浦的上海傅雷图书馆则推出“深夜书房”,为上班族提供夜间“阅读空间”。
在浦东的公共文化场馆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早上的文化服务中心是“银发族”的主场,舞蹈团队、太极拳团队,在此训练表演。晚上的图书馆里,白领们正在“夜读”,累了还可点上一杯咖啡提神解乏。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宣传委员齐卫平介绍,自从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推出后,周浦大大小小的公共文化场馆吸引了约70余万人次参与,“非常受欢迎”。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孙毓表示,文化中心夜间服务和内容创新需求很大、呼声很高。
浦东新区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再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升级版”。当日,浦东印发《浦东新区全面深化推进公共文化延时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日均12小时、每年365天”的“白加黑”延时服务时间标准,和“大于三分之二服务面积”的空间标准。
与此同时,据此间官方表示,浦东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标准化研究,力争出台关于延时服务的首个地区性标准文件。
“它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我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延伸,但它不是简单的延长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乘虎表示,而是“时间对表,内容对心”——延时开放,贴合民众的日常生活“时间表”;并且提供的内容,能精准满足民众的需要。
“当这样的延时开放变为一个常态化,当我们不再认为公共文化机构是我们退休以后再考虑去的场所,”杨乘虎认为,这才是公共文化最重要的初心和本质,“那就是造福于民,服务于民,以人民为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宣传部部长黄玮表示,以“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为目标,浦东打造的延时服务新范式,将刷新人们对公共文化的认知,“让更多人群走进来,心心念念想要来,欢天喜地就爱来。”(完)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5日电 题:对话内蒙古科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近40年守护“生命之树”
“至今,我已经从事呼吸临床一线工作近40年,做一名呼吸科医生是我的初心,一直没变。”接受记者采访时,手捧奖杯的孙德俊语气平缓,言辞干练。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德俊被授予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德俊被授予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孙德俊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1960年出生,1994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便将满腔的激情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就职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德俊说,之后陆续几次赴美国深造后,他依然选择回到家乡,继续投入内蒙古呼吸学科建设中。
出过国,见过大世面,为什么还选择回到当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内蒙古?
孙德俊说,内蒙古气候寒冷,空气干燥,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等重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加之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域狭长,东、西端直线距离2400余公里,全区呼吸疾病诊疗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且各地区同质化水平较差。“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广大基层,呼吸疾病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资料图。图为孙德俊为“草原母亲”都贵玛做健康检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就这样,孙德俊扎根在呼吸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一线,尽自己所学所能,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发展呼吸病学科,培养优秀人才队伍,搭建临床诊疗技术与基础研究平台。
2001年,孙德俊在所在医院呼吸内科设立了内蒙古首个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在国内率先将呼吸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吸专科医疗联合体”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成员单位辐射2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
2011年,孙德俊调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职后,加快了该院及内蒙古的PCCM建设步伐。
孙德俊还记得,为了推进内蒙古呼吸与危重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他带着专家组走访了各盟市医疗机构,“上午调研列问题,下午开会研究解决问题……”
截至2022年9月,内蒙古共1237家医疗机构参加正式认定,其中二、三级医院77家,基层医疗机构1160家,参与PCCM规范化建设及认证规模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全国首批、内蒙古唯一的PCCM专培基地获批,内蒙古医疗卫生行业首家院士工作站建立,构建起全国首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内蒙古首家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的种子,在10年间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资料图。图为孙德俊出席PCCM规范化建设基层培训讲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作为内蒙古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德俊提出“一盘棋”思路,并率先采用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构建病情预测模型。
孙德俊回忆,2020年4月初,一名患者因基础病多病情危重,经多次抢救,病情反复不见好转。“我顶住压力,坚持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
根据多年来呼吸危重症救治经验,孙德俊坚持给患者实施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每天不低于22小时。“效果很好,连续治疗15天,病情转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信心。”
如今,已过花甲的孙德俊行走在医院的走廊里仍然脚下生风。在他看来,过去或是未来,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无论是铺路人还是领路者,救治患者、建设学科、培养人才、指导教学与科研,终将是为了在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创造生命的奇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