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升级”的启示(评论员观察)
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广东东莞的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继广州、深圳后第三座达到超大城市规模的城市。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东莞缘何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从长周期解剖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找到共性规律。
城市的“扩容”,往往是产业集聚而后吸引人口涌入的结果。东莞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纬。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落地。自此,东莞充分利用区位、土地、人力、政策等比较优势,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制鞋、纺织、服装、玩具等产业迅速崛起,新产生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传统农业县逐渐蜕变为“世界工厂”,甚至有了“东莞一塞车、全球就缺货”的说法。可以说,产业兴盛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是吸引人口聚集的“磁石”。
城市的“升级”,必须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中,东莞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临低端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大城市病”治理等一系列难题。弃老路,走新路,就得换思路。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更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优化产业布局是突破口。东莞以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顶住了外部冲击、走出了发展新路,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达到千亿级规模。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人才向这片热土涌来。产业高端化、产值高附加,带来城市人口年轻化、人才高端化,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座城市才能增强韧性,永葆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人口持续增加,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放宽户籍限制,扩大惠民政策覆盖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些年东莞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受市民欢迎的民心工程。无论职业、年龄,来到这座城市拼搏奋斗的人,都能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公共资源。“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一名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感慨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农民工,这令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城市不仅是聚集人的空间,更是服务人的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为人们追求梦想免除后顾之忧,才能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东莞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产、城、人之间的深刻关联。在城镇化的“上半场”,有产业、有就业,就能比较容易地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如今,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拼的是更多生产资源要素的集聚、更多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更多创新创业人才的扎根。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提升治理水平、涵养良好环境,才能更好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在东莞,曾经有一个“辣椒指数”,指的是卖菜的阿姨能根据辣椒卖得好不好,更早感知经济冷暖。如今,正发挥同样功能的“咖啡奶茶指数”,反映出年轻创业者、科研工作者等为城市注入的新动能。城市的日新月异,离不开人的蓬勃向上。以“尽精微”提升治理效能,以“变则通”激活创新动能,定能不断实现个人奋斗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人民日报 盛玉雷) 【编辑:房家梁】
中新网重庆12月5日电 (记者 周毅)5日,首届中国(綦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重庆举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合作协议,总金额42.25亿元,将打造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食品产业新地标。
图为首届中国(綦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中新网记者贾楠摄
据悉,重庆綦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食品原材料,以100万头生猪、30万只黑山羊、10万亩草蔸萝卜、7万亩辣椒为依托,深耕食品精深加工,形成了火锅产业、特色预制食品产业、特医特膳休闲食品产业三大产业布局,2022年食品加工类企业实现总产值近40亿元。
重庆綦江迄今已有1400多年州县建制历史,不仅有红色文化、版画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共生。还有轻合金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火锅食材、信息安全、天然气化工、装配式建筑4个特色产业集群,以及1.2万亿方页岩气正在整体连片开发。
本次大会以“多彩綦江、共创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大会期间还将举办火锅消费周、全国知名食品展、北渡鱼王争霸赛等活动。
大会现场,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有千介绍,食品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食品工业常年占到轻工业经济总量的40%以上。在现在的市场经济阶段,食品工业逐渐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食品种类和品质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升。
刘有千说:“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消费者不够信任或者说不敢信任的信任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这是一条红线,绝对不能过界。”(完)